×
当算法也想当我朋友:一个都市社交难民的自救笔记
去年冬天某个凌晨三点,我盯着手机屏幕第17次刷到同一个人的资料卡——“喜欢旅行、摄影、美食”,配图是标配的咖啡杯+英文书摆拍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:在这个号称能“连接灵魂”的APP里,我划了387个人,线下只见过2个,其中一个还是卖保险的。
一、我们为什么把交友权交给算法?
上海搬来第三年,我的社交圈精准复刻了写字楼电梯——表面客气,到站就散。有次急性肠胃炎,翻遍通讯录最后叫了闪送买药。当代都市人的孤独像个悖论:微信5000好友,发条“心情不好”却要设置分组可见。
某职场社交APP的2023年白皮书显示,72%用户使用目的是“拓展人脉”,但35%的私聊以“在吗”开始,以“改天约”结束。我也曾是其中一员,直到参加某精英读书会,发现组织者偷偷在洗手间打电话:“王总,今天到场有五个潜在客户…”
二、交友平台的“人设修罗场”

混迹过三种主流类型后,我总结出一条真理:所有平台都在贩卖幻觉。
算法匹配型:号称大数据懂你,实际比亲妈催婚还急。有次系统推来个“高度契合”的男生,见面发现所谓共同爱好是“都选过《红楼梦》标签”——他读的是霸道总裁同人版。后来才知道,平台把“看过改编剧”也算阅读量。
兴趣社群型:上周的油画体验课,8个人里有6个在偷偷拍素材发小红书。最荒诞的是线下桌游局,主持人开场就说:“为避免尴尬,我们先互扫二维码加群。”——所以现在交朋友要先走企业入职流程?
线下活动型:参加过最野的是一场“陌生人48小时同居实验”,组织者说能快速建立亲密感。结果第二天就有人因为马桶圈问题吵到报警。这让我想起《黑镜》里评分制社会,只不过我们把星星换成了“可发展指数”。
三、那些APP没告诉你的潜规则
某次和匹配对象聊到第三周,对方突然问:“你对我是什么定位?”我才惊觉平台早已暗中标好价格——兴趣是筹码,自我介绍是招商书,连“佛系随缘”都是种精准筛选。有个做产品的朋友酒后吐真言:“我们设计‘超级喜欢’功能时,测算过用户付费率比心动值更重要。”
最讽刺的是,越强调“真实”的平台越像大型狼人杀。见过有人资料卡写“拒绝套路”,聊天第三句就是“小姐姐给个机会”;也遇过线下侃侃而谈的社交达人,第二天在APP上假装初次匹配——原来现代人连交友都要版本管理。
四、在赛博丛林里当个原始人
经历过七八个APP的洗礼后,我悟了:交友平台像外卖软件,能解决饿,但尝不出镬气。现在我的野路子方法是:
把“约见面”当退货期限:超过两周没线下接触的,默认列入“电子宠物”文件夹。

在兴趣平台做“人肉推荐算法”:发现豆瓣小组比交友APP靠谱——至少讨论《甄嬛传》时,能看出谁真看过全集。
接受30%的尴尬率:有次在脱口秀现场随机搭讪邻座,发现对方是我前司HR,沉默五分钟后我们一起吐槽了老板。
最近开始尝试反向操作:在买菜群发影评,在宠物论坛聊职场。人类学教授项飙说的“附近的消失”,或许要靠这种乱入来重建。至于VR交友?试过某元宇宙酒会,我的虚拟形象卡在墙里两小时,这体验倒是很真实——你看,科技再发达,该社死的照样社死。
上个月生日,最终来吃饭的是健身房的操课教练、总给我多塞水果的超市阿姨,和一个在二手书摊吵过架的陌生人。你看,算法没算到的是:人类友谊的种子,往往埋在它扫不到的地缝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