删掉那个借5000块的网友后,我开始研究陌生人的可信度
上周三凌晨两点,我删掉了一个聊了三个月的网友。导火索是他发来一条语音,背景音里有麻将碰撞的声响:“能借我5000块交房租吗?下周一还。” 我盯着屏幕上他之前发过的“在陆家嘴做量化交易”的职业介绍,突然觉得荒谬——这年头,连骗子都开始搞金融人设了。
说实话,我算是个交友软件老手。从2016年划第一个Tinder到现在,见过声称在北极科考的生物学家(后来被我发现照片盗用自某科研网站),匹配过“刚离婚只想找灵魂伴侣”的画廊主(第三次约会时推荐我投资虚拟货币)。最讽刺的是,去年我还在知乎写过《如何识别网络交友中的危险信号》,结果上个月自己差点被一个伪造机票行程单的“海归”骗走代购定金。你看,人类总是擅长给别人开药方,到自己就失效。
陌生人交友最吊诡的地方在于,我们既渴望突破熟人社交的茧房,又恐惧未知的风险。去年某社交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,78%的用户认为“认识不同圈层的人”是核心诉求,但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小林告诉我,她的来访者里有三分之一焦虑症发作与“网友见面后失控”有关。技术重构了信任机制——以前靠七大姑八大姨打听对方家底,现在靠算法计算的“匹配度”和精心打磨的“瞬间”照片。有次我故意在个人简介里写“喜欢收集昆虫标本”,结果连续匹配到五个自称昆虫爱好者的用户,其中三个用的还是同一张锹甲虫照片。这哪是交友,简直是大型人类学实验现场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