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附近视频交友

本地人可以到外地交社保吗

点击下载
外地人交社保,真的和本地人一样吗? 我记得第一次帮外地同事处理社保补缴时,窗口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甩过来一句:“系统不互通,回原籍办吧。”同事捏着诊断书的手抖得厉害——他的甲状腺癌手术费报销,就这么卡在了“系统”两个字上。 一样也不一样 说白了,政策白纸黑字写着“同城同待遇”。但实际操作中,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社保,就像同一家餐厅的堂食和外卖——菜单一样,吃到嘴里的温度差远了。 我见过最典型的,是缴费基数。理论上都按工资比例交,对吧?但2020年(呃,也可能是2021年,记不清了)我们公司调整基数时,HR偷偷把外地员工的基数统一压到最低线。问就是“帮你们避税”,其实本地户籍的同事,一个都没动。 后来我翻条例才发现,原来某些城市允许企业对外地员工“特殊处理”。这玩意儿根本不会写在明面上,但业内人都懂。 那些要命的“小差别” 最坑的是医疗报销。去年我急性阑尾炎,本地同事当天就办好了异地备案,我却在病床上接了八个电话,最后还自费垫了2万。窗口的原话是:“系统里查不到你的连续缴费记录。” 后来才知道,外地户籍的医保卡有个隐藏设定:断缴一个月,之前的连续年限直接清零。本地人?补缴就行。 购房资格就更魔幻了。我见过有人交了五年社保,临到买房被告知“外地户籍必须连续60个月”。他中间换工作断了半个月,销售拍拍他肩膀:“要不您再等五年?” 为什么企业敢这么玩?

本地人可以到外地交社保吗

其实吧,核心就两个字:成本。 给外地员工按最低基数交,企业每月能省上千块。就算被举报,罚款也比补缴便宜。更何况,有多少打工人敢拿饭碗赌? 有意思的是,这种操作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几乎成了潜规则。我认识的一个厂子,两百号工人里外地户籍占八成,所有人的社保基数都是贴着最低线——包括老板的亲侄子。 三条野路子 扯了这么多,总得给点干货。我建议优先考虑这三招: 灵活就业参保:虽然手续麻烦,但能自己控制基数和连续性。我见过有人用这招攒够购房年限,比等企业靠谱。 商业保险对冲:特别是有慢性病的,趁健康时买份百万医疗险。政策卡你,保险公司至少明码标价。 跨省转移时玩“时间差”:这个有点灰色,但确实有用。比如在转移社保关系时,故意留一个月重叠期,能保住连续记录。 我个人最推荐方案三,虽然麻烦,但谁让我是风险厌恶型呢? 最后说句实话 外地人交社保就像玩俄罗斯轮盘赌——规则对你不利,但知道弹巢位置的人,总能活得久一点。 (对了,前面说的政策年份,刚查了确实是2021年。人脑比不过电脑啊。)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
wuchang
wuchang
这个人很神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