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地人交社保,真的和本地人一样吗?
我记得第一次帮外地同事处理社保补缴时,窗口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甩过来一句:“系统不互通,回原籍办吧。”同事捏着诊断书的手抖得厉害——他的甲状腺癌手术费报销,就这么卡在了“系统”两个字上。
一样也不一样
说白了,政策白纸黑字写着“同城同待遇”。但实际操作中,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社保,就像同一家餐厅的堂食和外卖——菜单一样,吃到嘴里的温度差远了。
我见过最典型的,是缴费基数。理论上都按工资比例交,对吧?但2020年(呃,也可能是2021年,记不清了)我们公司调整基数时,HR偷偷把外地员工的基数统一压到最低线。问就是“帮你们避税”,其实本地户籍的同事,一个都没动。
后来我翻条例才发现,原来某些城市允许企业对外地员工“特殊处理”。这玩意儿根本不会写在明面上,但业内人都懂。
那些要命的“小差别”
最坑的是医疗报销。去年我急性阑尾炎,本地同事当天就办好了异地备案,我却在病床上接了八个电话,最后还自费垫了2万。窗口的原话是:“系统里查不到你的连续缴费记录。”
后来才知道,外地户籍的医保卡有个隐藏设定:断缴一个月,之前的连续年限直接清零。本地人?补缴就行。
购房资格就更魔幻了。我见过有人交了五年社保,临到买房被告知“外地户籍必须连续60个月”。他中间换工作断了半个月,销售拍拍他肩膀:“要不您再等五年?”
为什么企业敢这么玩?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