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2020年,我在社交软件里寻找一平方公里的真实
2020年3月,我的手机突然多了7个社交APP。疫情把所有人按在半径五百米的圆圈里,而我想试试,这些花花绿绿的图标能不能把圆圈焊成一座桥。结果?有的桥是彩虹糖纸糊的,有的桥走着走着就塌了——但确实有那么一两块砖,至今还垫在我某个重要关系的地基里。
第一名:Soul

深夜两点,我刷到一条瞬间:“封城第18天,冰箱只剩下半瓶老干妈”。配图是窗外的十字路口红灯,倒映在玻璃罐上的样子像颗溃烂的草莓。这就是Soul在2020年最戳我的地方:把孤独量化成可分享的审美。它的“灵魂匹配”算法有种诡异的准确度,某次给我连推三个养爬宠的用户(而我三天前刚在深夜电台提过守宫)。但语音房卡成PPT的问题,让好几次本该浪漫的“灵魂相遇”变成“你好?听得到吗?……算了打字吧”。
有趣的是,后来我创业的合伙人正是通过Soul认识的。过程毫无浪漫色彩——我们在吐槽某款协作软件的语音延迟时,发现彼此都在做远程办公工具。所谓灵魂匹配,可能只是大数据在打哈欠时漏出的半粒芝麻。

第二名:探探
如果你喜欢在菜市场里找钻石,探探的“附近的人”就是你的镐头。2020年的探探有种末日狂欢的气质:戴口罩的自拍、阳台健身的短视频、以及个人简介里高频出现的“解封后第一件事”。左滑右滑模式让我这种三十岁用户手指发僵,但不得不承认,它的“反悔”功能(划错可以摇手机撤回)拯救了我至少五次手误——比如差点错过那位资料页写着“会修路由器”的IT男,他后来帮我解决了居家办公的Mesh组网难题。
最让我拧巴的是积目
标榜“青年文化”却充满夜店滤镜,所谓的兴趣匹配,不过是把“喜欢摇滚”粗暴等同于“爱看音乐节大胸妹直播”。有次匹配到距离1.3公里的用户,资料页的吉他照片其实是网图(反向搜图发现来自某个乐器商城),而真实见面时,他全程在炫耀自己认识某位抖音网红。
评测期间喝掉的咖啡杯堆成了一个小型比萨斜塔。这些软件像不同浓度的咖啡因:Soul是手冲,香气大于实感;探探是便利店美式,提神但伤胃;至于陌陌…大概是杯凉透的速溶,2020年还在用它的,多半是舍不得那点沉没成本的中年用户。
我们到底在匹配什么?
疫情把“附近性”变成社交货币,但大部分软件只是把线下菜市场的吆喝搬到了线上。有款后来下架的小众软件做过实验:匹配成功后先强制进行10分钟“听同一首歌”的异步互动。这种笨拙的设计反而让我遇到唯一能聊古典乐的陌生人——虽然服务器崩溃后我们永远失联了。
现在回头看,那些“即时匹配”的狂热,到底是我们的需要,还是资本需要的流量幻觉?如果当时有款软件敢做“72小时延迟对话”(模拟真实社交的等待成本),或许我会留下比现在更少的未读红点,和更多半途而废但意犹未尽的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