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《同城微信交友群:热闹是真,孤独也是真》
去年夏天,我同时加了5个同城交友群。一周后,手机内存告急——不是群太活跃,而是群聊记录里塞满了“早上好”表情包、拼多多砍价链接,以及某位大哥每天雷打不动的养生文章转发。最魔幻的是,其中一个群名叫“XX高端人脉资源群”,点进去发现最新消息是“谁要买我家土鸡蛋?”
1. 群里的“人设”比剧本杀还精彩
每个群都有固定角色,比如“龙王”小张。他永远在凌晨三点冒泡,发一句“有人吗?”接着甩出某酒吧定位,附言“今晚AA,来的扣1”。群里通常无人响应,但第二天他照旧重复这套流程,仿佛在进行某种神秘的行为艺术。
还有一种“隐形富豪”,头像用豪车照片,签名是“专注投资”。加好友后你会发现,他朋友圈全是微商广告,最新一条是“扫码领9.9元理财课”。最绝的是“人间清醒”派,他们从不发言,但每当有人发相亲条件(“男,35岁,有房”),就会突然跳出来冷笑:“这是菜市场挑土豆呢?”
2. 我在这类群里的两次“社会性死亡”
第一次是刚进群时,看到有人问“周末有没有人打羽毛球”,我秒回“我!”。结果对方私聊我:“你是女生吗?我们只缺女生。”后来才知道,这是个变相相亲局。第二次更惨,我在某读书群分享了一本书,立刻有人@我:“这本书的作者是台独分子!”还没等我查证,管理员已把我移出群聊。

但也有温暖时刻。有次我在“XX城租房群”随口抱怨房东涨租,一个女生私信我:“我室友刚好搬走,你要不要来看看?”现在她成了我最好的朋友——虽然我们第一次见面时,她紧张得把“请进”说成了“请滚”。
3. 如何避开“土鸡蛋群”找到真朋友?
看群名就能筛掉一半不靠谱的。比如“XX同城高质量脱单群”往往最浮躁,而“XX城爬山爱好者”这种垂直群反而纯粹。进群先别说话,观察三天:如果公告写着“禁止广告”,但满屏都是“扫码领免费面膜”,赶紧跑。
保护隐私要有“特工思维”。有人一进群就发“住XX小区,求附近牌友”,结果被推销电话精准轰炸。我的方法是:用假定位(比如把“朝阳区”说成“朝羊区”),朋友圈开三天可见,加好友先翻对方朋友圈——如果只有一条横线,大概率是僵尸号。
4. 速食社交的悖论
最讽刺的是,群里聊得火热的人,线下见面反而尴尬。我和某个“秒回CP”在群里聊了两个月星座,见面时却发现连对方真实姓名都记不住。还有那些“三天热聊党”,从“在吗吃了吗”到“你有点无聊”只需72小时。

但我也见过例外。某电影群组织观影后,几个男生主动送女生回家,后来他们真的成了死党。组织者老王说秘诀是:“别在群里聊人生,直接约出来吃烧烤。”
现在我还留着两个群:一个用来抢火锅店折扣券,另一个是沉默已久的“2020年抗疫互助群”。有次深夜突发肠胃炎,我在群里问“谁有胃药?”,十分钟后有个头像模糊的大哥敲开门递来药盒——他住隔壁单元,我们却在线上认识。
你看,这种群就像便利店冰柜:大部分是速冻饺子,但偶尔也能翻出一盒限量版冰淇淋。至于能不能吃饱,得看你会不会挑,以及,敢不敢先开口问一句:“有人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