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五晚上,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确认按钮足足犹豫了十分钟——到底要不要参加这个“陌生人火锅局”?作为一个资深社恐,我居然被一款同城交友软件逼到了墙角。最后心一横点了参加,结果发现对面坐着个穿恐龙睡衣来吃海底捞的程序员,这故事我们待会儿细说。
先坦白,我用过至少七款同城聚会软件。从活动行到Meetup,从豆瓣同城到小众的“会会”,每次下载新APP都像开盲盒。最让我惊喜的是“懒人周末”,去年冬天它推荐了个胡同里的热红酒派对,组织者把老北京四合院改造成北欧风,现在想起来还能闻到肉桂的香味。但你也懂的,这些软件推荐算法有时候很迷,上周刚参加完插画沙龙,接下来半个月首页全是什么“零基础油画体验”——真当我是艺术生啊?
说到反人类设计,必须吐槽某款软件的“智能匹配”。明明个人资料写着“酒精过敏”,还天天给我推酒吧狂欢夜。有次手滑点进详情页,接下来两周推荐列表彻底变成夜店专场,气得我直接卸载。不过话说回来,“互动吧”的活动筛选功能确实贴心,能按人数规模、费用区间甚至交通便利度过滤,有次搜“10人以内”“地铁直达”跳出来个陶艺 workshop,成品丑得老师委婉建议我改行,但认识了现在经常约饭的闺蜜团。
关于线下见面安全,我可太有发言权了。第一次用这类软件时,差点被某读书会坑进传销窝点——说好的《百年孤独》分享会,到场发现要先交388会员费。现在我的原则是:查组织者历史活动(连办五期以上的比较靠谱)、看用户真实评价(特别注意有没有人吐槽临时取消不退钱)、永远把首次见面约在工作日下午的连锁咖啡馆。对了,千万别信“高端私人派对”这种噱头,有次被邀请到所谓艺术家公寓,结果是在毛坯房里喝速溶咖啡。
最近半年,我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玩法。超过20人的联谊活动基本不去,那种需要自备才艺的更是敬谢不敏。反而迷上了小众兴趣小组,上周参加个“城市废墟探险”,跟着五个摄影师翻进废弃工厂(合法入口!),比尬聊饭局有意思多了。最意外的是通过“即兴戏剧体验课”认识了现在的男友,当时演对手戏要假装吵架,他即兴蹦出句“你昨天偷吃我冰箱里的布丁”,全场笑疯——这种真实感是线上匹配永远给不了的。
有时候我会想,为什么我们这代人明明微信有5000好友,还要靠软件认识陌生人?可能因为算法推荐的至少是“想见同类”的人。就像上个月在宠物主题咖啡馆,隔壁座女生突然问我:“你家猫也会凌晨四点跑酷吗?”瞬间打开话匣子。当然也有翻车时刻,比如那次所谓“精英茶话会”,到场发现全员都在暗戳戳比较年终奖,我借口接电话溜得比外卖小哥还快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