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第三次卸载某APP后,我悟了…
那是一个周日凌晨两点,我第N次在某个号称“高端婚恋”的平台上收到“你好美女,看看腿”的私信后,终于怒而卸载。但手指悬在应用商店上空时又迟疑了——毕竟过去五年里,我几乎把所有能叫得上名字的约会软件都试了个遍,从“左滑右滑”到“灵魂测试”,从“视频相亲”到“语音盲盒”。
说实话,这些平台根本不能用“严肃”或“随便”来简单分类。就像你不能用“吃饭”和“睡觉”概括人生一样。经过无数次踩坑(以及意外捡到糖),我总结出一套邪门但实用的分类法——

第一类:简历式精准匹配型
典型选手:某藤、某合(对,就是广告里总让你觉得“这都能找到对象?”的那些)
适合人群:把找对象当求职,能对着Excel表格比较异性条件的效率主义者。
避雷人群:讨厌小作文的、看到“原生家庭”四个字就头皮发麻的。
这些平台的算法恨不得让你填完祖上三代的职业,但最讽刺的是,资料越详细,匹配越像在玩大家来找茬。我曾遇到个自称“热爱生活”的男士,结果发现他的爱好清单是复制粘贴的——连“每周潜水”都写了,可我们这城市连个像样的游泳池都没有。
有个坑我得提醒你:所谓的“精准”往往只是价格精准。当你充完年度会员,突然就会匹配到一堆“条件优异但永远离线”的用户。别问我怎么知道的。
第二类:兴趣社群渗透型
典型选手:某Soul、某探(对,就是总出现在你朋友圈广告里那个)
适合人群:想先当网友再发展、能忍受“在吗”开场白三连击的社牛。
避雷人群:对“文艺青年”PTSD的、不想在游戏里找对象的。
某Soul的语音匹配功能一度是我的快乐源泉——直到连续匹配到五个声称“喜欢旅行”但实际活动范围不超过公司到出租屋的男生。这平台的玄学在于,深夜两点能遇到哲学家,早上八点全是“宝早安”。
插播一条真实案例:我朋友在兴趣群组里认识了个“爵士乐爱好者”,第一次约会发现对方手机里唯一相关的是《爱乐之城》原声带。不过他们后来结婚了,因为都爱吃楼下的烧烤摊。看吧,算法哪有路边摊靠谱。
第三类:玄学缘分盲盒型
典型选手:某Tinder、某hinge(对,就是总被长辈问“这英文啥意思”的那些)
适合人群:相信直觉的、能接受“划了200个才遇到1个正常人”的赌徒。
避雷人群:容易对颜值焦虑的、右滑前会研究对方手表牌子的。

Tinder的滑动机制根本是21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——你以为自己在选择爱情,实际在帮AI完成人类审美大数据训练。有段时间我的推荐页全是健身教练,直到我手滑点赞了一条“讨厌健身房”的动态,第二天立刻变成程序员专场。
但话说回来,我现任就是在Hinge上捡到的。当时他评论了我发的“最离谱约会经历”(涉及一位坚持用星座解释空调温度的男士),我们吵了半小时星座是不是伪科学,后来发现住得只隔一条街。所以缘分这玩意,有时候需要算法给个台阶。
写着写着突然意识到:我们吐槽的或许不是平台,而是那个在无数个划动间隙里,既想保持清醒又渴望心动的自己。就像此刻我边打字边喝的某平台联名咖啡——难喝到清醒,但包装上的“今天也会遇到好事”居然让我笑出来了。
所以最后的建议是:
如果你和我一样讨厌查户口,直接冲第三类;
如果坚信数据为王…记得会员别一次充三年;
最重要的一条:所有平台都只是工具,而工具最大的潜规则是——用工具的人,才是决定结果的那个变量。

(此刻窗外路过一对吵架的情侣,女生大喊:“你当初在APP上可不是这么说的!”——看,这才是最真实的用户测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