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本地约会平台的奇幻漂流:从"杀猪盘"到遇见徒步女孩
去年冬天分手后,我窝在沙发上刷了三天短视频,直到算法都看不下去,开始给我推送各种约会软件广告。抱着"反正不会比现在更糟"的心态,我开始了这场持续半年的本地约会平台实验——结果发现这潭水比我想象的深多了。
探探:颜值即正义的速食战场
作为约会软件界的"老网红",探探的左右滑动机制简单粗暴到让人上瘾。我清楚地记得注册当晚,在连刷了二十个滤镜开太大的自拍后,系统突然给我推了位抱着猫的女生。我们因为讨论"猫到底有没有良心"聊到凌晨两点——然后发现对方住在离我三公里外的宠物医院。
匹配机制基本就是看脸+地理位置,算法偶尔会抽风。有次我明明设置了25-30岁筛选,却匹配到个资料显示19岁的大学生,对方开场白是"叔叔好"。后来才发现她把年龄故意填小了五岁,这平台的年龄验证形同虚设。
用户群体两极分化严重:要么是急着结婚的本地人,要么是来猎奇的玩咖。有次遇到个自称"金融才俊"的男士,见面才发现是保险推销员,整顿饭都在给我计算养老保费。
付费陷阱藏在每个角落。免费用户每天只能看10个"喜欢你",要解锁更多就得开VIP。最坑的是"超级喜欢"功能,花冤枉钱标记后对方可能根本不在活跃用户列表里。
Soul:假装不看脸的文艺青年集散地
被探探伤到后,朋友推荐了主打"灵魂匹配"的Soul。注册时要做一套心理测试题,我认真选了"周末喜欢博物馆胜过酒吧",结果系统给我匹配的全是po后现代诗的文艺青年。
语音房是特色也是噩梦。有次深夜误入某个"失眠治愈房",主播用ASMR方式念了半小时《资本论》,评论区居然真有人表白说被苏到了。不过在这里认识了位做独立纪录片的女生,我们现在还会约着去小众放映会。
安全性相对较好,举报骚扰响应快。但匿名性也导致鱼龙混杂,遇到过三个自称"区块链创业者"的账号,发的都是同一张游艇照片。最离谱的是有次匹配到个用《甄嬛传》台词当个性签名的男生,聊深了才发现是个AI聊天机器人。
青藤之恋:学历滤镜下的高端局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