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附近视频交友

嫁给上海本地人有多难

点击下载
“找本地人”的隐性好处:一个“太本地”人士的自白 上周末路过人民公园相亲角,听见一位阿姨斩钉截铁地说:“外地的再好也不行,冬至连馄饨都不吃!”我差点笑出声——十年前被相亲对象嫌弃“祖孙三代没出过本市”的我,如今竟完全理解这种“狭隘”。

嫁给上海本地人有多难

一、文化默契:省下的解释都是幸福感 我妈至今记得我第一次带外地男友回家,他对着清明节的青团犹豫半天问:“这…是咸的吧?”后来分手当然不是因为青团,但当我现在的丈夫脱口而出“今年菜场阿婆的艾草汁不够绿”,我突然懂了那种“被接住”的踏实。两地婚姻像用4G网络看高清视频,缓冲久了总想砸手机。 话说回来,最奢侈的其实是“不用说话”。去年除夕,我和他同时把筷子伸向鱼眼睛(本地习俗:最尊贵的客人吃),相视一笑的瞬间,比任何情人节礼物都金贵。 二、人脉网络:婚姻是两家公司的合并重组 表姐嫁到北方后,有次家里漏水急得哭——物业推荐的师傅开口就要五百。而我去年马桶堵塞时,丈夫一个电话找来他小学同学,顺带修好了滴水三年的龙头,临走还塞给我们两包自家晒的梅干菜。这种“隐形资源”没法量化,但你知道孩子上学能问到真实评价,老人看病能插个“熟人队”(别骂,咱们都干过)。 有件事我一直没提:他舅舅开修车厂这件事,确实让我的小Polo多活了两年。 三、家庭关系:节假日战争与探亲里程焦虑 朋友小两口为“春节去谁家”吵到要离婚时,我正在婆家蹭完午饭溜达回娘家吃晚饭。两地婚姻最残酷的数学题:假设每年探亲3次,往返机票2000元,30年就是…算了,算着算着就想分手。 说到方言——你们试过用方言点奶茶吗?店员表情绝了。但真正绝的是,当我妈用方言唠叨“冰箱里冻着杨梅酒”时,我丈夫能无缝接上“知道啦,不能超过三两”。 四、城市记忆:我们共用同一块记忆硬盘 去年老百货拆了,我们在废墟前站了很久。他忽然说:“记得吗?初中那会儿偷攒钱在这里买耐克鞋,其实是莆田货。”这种共鸣外地伴侣永远给不了——就像我无法向北京前任解释“工人文化宫”为什么比“环球影城”更让我兴奋。 不是…也不能说完全是因为这个。但当他指着新开的网红店说“以前这儿是卖油墩子的”,你会觉得整座城市都在帮你谈恋爱。 当然,和外地人恋爱像打开盲盒 前同事娶了成都姑娘后,全家火锅水平突飞猛进。只是有次他无奈道:“结婚五年,我还是觉得微辣是酷刑。” 最后发现,找本地人最大的好处可能是——吵架时骂方言更解气。上周我冲口而出一句“侬脑子瓦特啦”,他回敬“倷自家才犯浑”,吵着吵着就笑场了。你看,连打架都是文化认同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
wuchang
wuchang
这个人很神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