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算法给我推荐了第三个“成功学读书会”
上周三晚上,我对着手机屏幕犹豫了半小时要不要点击“参加”那个陌生人饭局。标题写着“CBD打工人周四放空夜”,详情页里一群西装革履的卡通人物举着啤酒杯。手指悬在按钮上方时,冰箱突然嗡嗡启动,吓得我差点把手机摔进泡面碗里——你看,这就是独居第三年的社交反射神经。
我最终没去那个饭局。但上个月,我确实通过同城平台约到了现在的羽毛球搭子老王。第一次见面时他带了一盒用旧了的羽毛球,线头都翘着,反而让我觉得靠谱。后来我们发现彼此都在创业,现在他成了我项目里的技术顾问。有意思的是,当初匹配成功时系统显示“契合度67%”,而真正拉近关系的其实是打完球蹲在便利店门口啃冰棍时,他随口吐槽的那句:“这APP上周给我推了三个成功学读书会,我明明填的是科幻迷——算法怕不是对‘兴趣相近’有什么误解?”
说到算法,同城社交平台最擅长制造那种“明天就能见面”的紧迫感。大而全的社交APP让你觉得全世界都是潜在好友,但只有同城APP会在深夜弹出“离你500米的夜跑小组正在组队”(就是那个LBS定位功能)。有次下雨天,我鬼使神差响应了借伞请求,结果发现对方住我隔壁单元。这种即时性像在真实城市上空叠加了另一层社交地图,连711的关东煮小哥都可能出现在“常去地点相似度”里。
不过这种精准偶尔让人毛骨悚然。上周我和老王吐槽想找密室队友,第二天首页就冒出五个密室主题局,甚至有个组织者ID叫“逃脱大师阿强”——这到底算贴心还是恐怖片?更别说那些强行让你填10个兴趣标签的设计蠢透了,谁的人生能被10个词概括?我随手勾选的“烘焙”导致现在每周都被推送烘焙课广告,虽然上周确实因此发现了一家巷子里的精酿酒吧。
写到这儿突然意识到,或许我们抱怨算法的时候,只是不甘心被看透。那个没去的CBD饭局,说到底是我自己害怕和陌生人面面相觑。而三年前刚用这类APP时,我还和朋友打赌“肯定全是约炮软件”,直到有次急性肠胃炎,楼上邻居通过平台给我送了盒药。
现在我和老王的球局固定在每周二傍晚。有时候打着打着会看到场边有举着手机张望的陌生人,大概率是另一个“契合度67%”的匹配对象。咖啡馆空调太冷的那次初见面,我们对着热美式尬聊了二十分钟才放松,而APP早就把这次会面计入“成功社交”的数据池。
所以当算法比我妈还清楚我周末想去哪儿时,我们得到的究竟是自由还是温柔的绑架?那个总推荐成功学读书会的系统,或许和总给我妈转发养生帖的家族群没什么本质区别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