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附近视频交友

当我在交友软件上划到同事时:一个本地社交老司机的真心话

点击下载
上周三下班后,我第5次划完了附近的人,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消息:“你们有1位共同好友”。点开一看——呃,这不是我们公司技术部的小张吗?吓得我立刻左滑退出。说实话,这种“惊喜”在我三年玩转本地交友软件的经历里,早就不新鲜了。 社恐友好型:像自动贩卖机一样省心 如果你和我一样,线上聊天能抠出三室一厅,Slowly可能是个安全选择。这个主打“延时社交”的软件(对,就是模仿写信速度的那个),居然让我认识了住隔壁小区的日语老师。有意思的是,我们花了三周才互相暴露住址——结果发现常去的711是同一家。 不过后来我发现,它更适合文艺青年。有次我发了个“求推荐火锅店”,隔了五天收到回复:“《重庆森林》里的加州旅馆不错”。你懂的,就…很错频。 活动驱动型:线下比线上热闹的“菜市场”

当我在交友软件上划到同事时:一个本地社交老司机的真心话

现在很多软件学乖了,知道大家懒得线上尬聊。比如Meetup,严格来说不算交友软件,但去年冬天我通过“朝阳区夜跑团”认识的人,比所有约会软件加起来都多。最神奇的是有次约羽毛球,到场发现组织者是我大学学长(他发际线后移得我差点没认出来)。 但安全隐患也在这里。上个月有个“小众艺术展”活动,地点在郊区废弃厂房。到了发现只有三个可疑账号反复催问“到了吗”,吓得我立刻打车逃跑——现在想起来还后怕的是,活动详情页居然连主办方名字都没有。 兴趣匹配型:精准得像外卖推荐算法 Doki这个冷门软件,我本来不看好它的“兴趣粒子”功能(把爱好拆解成什么“电影→科幻→赛博朋克→银翼杀手2049”),结果真香了。靠这个认识了现在的密室逃脱搭子小王,第一次面基就冲了《昆池岩》主题——呃,准确地说是我单方面拽着他衣袖尖叫完成。 不过这类软件有个通病:容易陷入同温层。有阵子我的推荐页全是剧本杀玩家,划了三天感觉自己活在楚门的世界。 那些荷尔蒙过剩的“便利店” 说到探探和Soul,就像24小时便利店:随时能去,但别指望买到精品。有次凌晨两点匹配到个自称“自由摄影师”的,朋友圈全是豪车照片。见面发现是4S店销售(他人还不错,后来给我打了八折保养券)。 虽然我说这类软件审核严格,但上个月还是收到过露骨私信。举报后客服回复:“已对该账号进行教育”——所以是上了堂思想品德课吗? 现在回头看,其实没有完美的软件,只有刚好对上电波的瞬间。就像那天在Slowly上遇到的日语老师,后来成了我考N2的救命恩人;而711门口躲雨时,她随口说的“でも大丈夫(不过没关系)”,居然比所有精心设计的匹配算法都治愈。 (对了,如果你在公司软件上刷到我,麻烦假装没看见——咖啡我请。)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
wuchang
wuchang
这个人很神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