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上周三凌晨,我第5次划到同一个人的资料时,终于悟了——这破算法根本就是在循环播放。手指一滑,熟悉的照片又弹出来,配上那句“喜欢旅行和美食”,我差点把手机扔进泡面碗里。
真的。本地约会软件用久了,你会怀疑全市适龄人口不超过20个。但骂归骂,上个月我还是通过某探认识了现在约会中的咖啡师。所以今天咱们聊点实在的:怎么在平台规则和人类耐心之间,偷渡出对方的联系方式。
先说说我的翻车史
去年在Soul(对,就是那个假装灵魂交友的)遇到个聊得来的,才匹配三分钟我就甩了句“加微信吗发语音方便”。结果对方秒回“不了吧”,然后光速消失。更惨的是有次在探探个人简介里直接写“微信:MrXXX”,当天就被系统判定违规,封号三天。你懂的,这些平台就像严防早恋的高中班主任,巴不得你们永远在它眼皮底下传纸条。

什么时候要联系方式最自然?
我个人觉得第二次聊天提最安全。第一次?太像推销保险的。第三次以后?人家可能已经和隔壁健身房教练聊上了。但具体操作要看节奏:如果你们已经聊到“公司楼下那家奶茶确实难喝”这种具体话题,就可以假装随意地说“要不加个微信?下次发现难吃餐厅互相避雷”。
呃…其实吧,我自己经常第一天就要电话。有次匹配到个喜欢摇滚乐的姑娘,聊到凌晨两点关于Nirvana的冷门专辑,直接甩了句“手机号给我,下次音乐节喊你”。成功了。但别学我,这招对文艺青年特攻,对正常人可能像变态。

个人简介里的潜规则
平台监控关键词越来越严,但人类智慧是无穷的。我见过最绝的是有人写“联系方式请见Instagram”,然后Ins主页简介里放着微信二维码。还有个姑娘在照片里举着手写“小红书搜‘XXX’”,点进去发现简介栏藏着电话。当然,这些花招大概也许可能违反用户协议,所以每隔两周换种暗号比较安全。
说到这个,必须吐槽某藤的审核机制。上周我写“想约人去新开的脱口秀”,系统居然判定成色情暗示!最后改成“寻找线下喜剧观众”才通过。所以现在我的简介都是“懂王勿扰,偏爱直接星人”——懂的都懂,不懂的以为我在骂特朗普。
防封号保命指南

绝对别发“微信”二字,可以用“绿标app”或者“那个绿色图标的”。
数字分开发,比如“一三八”比“138”存活率高十倍。
转移阵地前多聊几句,系统会认为你们是真爱而不是广告账号。
有次我作死测试底线,给十个匹配对象同时发“加v”,三分钟后账号就被限流了。接下来一周我的推荐页全是50公里外的用户,最近的一个在隔壁市养猪场。
终极哲学问题:要到了然后呢?
去年加到个特别投缘的姑娘微信,结果发现她朋友圈全是微商广告,三天后把我拉进了“感恩回馈VIP群”。还有次换号成功,兴奋地发消息发现已被删除——人家可能只是享受狩猎过程,根本不想见活人。
说到底,联系方式只是门票,能不能进场还得看你会不会聊天。我有次和相亲对象在微信聊了半个月,见面发现她根本不是我喜欢的类型,但出于礼貌还是吃了顿人均300的日料。现在想起来,那顿饭钱够我买三年平台会员了。
写完这篇,我决定今晚卸载软件去楼下酒吧碰运气。酒保至少不会问我“在吗”之后消失三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