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算法想当我的红娘
上周三,我在“邻友圈”刷到一位自称“地下乐队骨灰粉”的咖啡师。主页照片里他穿着 vintage 乐队T恤,签名档写着“寻找能一起扒谱的伙伴”——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推荐。三天后我们在他的咖啡馆见面,却发现他连涅槃乐队的主唱名字都拼错。后来他坦白:“其实我更喜欢流行音乐,但系统说这样写匹配率更高。”
1. 算法投喂的“人设自助餐”
现在的本地交友app像个急于讨好的厨师,拼命往你盘子里堆相似食材。用“火花”时,连续17个推荐都是“喜欢王家卫+养猫+精酿啤酒”的模板化人类(别误会,我也爱《重庆森林》,但当它变成交友通货就有点荒诞)。最讽刺的是,当我故意把兴趣改成“收集烘干机 lint”后,系统竟然给我推了三个同样标榜此爱好的用户——后来发现我们都是为了对抗算法而编的假标签。
另一个扎心的事实是:所谓“智能推荐”,就像个过度热情的媒婆,硬把“都爱看电影”的两个人塞进同一个放映厅,却不管他们一个看漫威爆米花片会睡着,另一个觉得塔可夫斯基的镜头节奏太快。
2. 我们到底在认识谁?
有次和“探途”上认识的驴友爬山,她全程在纠正我根据她主页推荐的谈话方向:“其实我不怎么玩徒步…那是前任帮我填的资料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这些app在制造一种诡异的社交代餐——我们以为在了解对方,其实只是在解码算法生成的影子。
写到这儿突然想起,去年用“慢遇”时遇到个姑娘,主页写着“社恐勿扰”,见面才发现她紧张到不停转咖啡杯。后来成为朋友才知道,朋友劝她“人设要强势点才有人搭讪”。你看,连真实性格都能变成可调节的流量参数。
3. 或许我们需要一点“错误”
我理想中的交友app应该有个“反推荐”按钮——就像书店偶遇陌生人的搭讪:“虽然你不读科幻,但我觉得你会喜欢这本”。有次误点进“职场精英”分区,却意外发现个和我一样会用Excel做像素画的会计师。这种意外惊喜,比精准投喂的“灵魂伴侣”有意思多了。
另一个疯狂设想:能不能把“线下尴尬时刻”也变成匹配维度?比如两个都承认“会在超市试吃摊位来回走三次”的人,可能比“都喜欢村上春树”更容易建立真实连接。
当选择过剩成为新型孤独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