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算法比邻居更了解你:一个社交产品老炮的踩坑指南
上周三凌晨,我家猫主子突然吐毛球。急得我在五个本地社交平台同时发帖找临时猫保姆,结果收获3个宠物医院广告、2个诈骗私信,以及某平台算法贴心推荐的"三公里内同款英短相亲群"。这魔幻经历让我决定写点实话——毕竟这五年我踩过的坑,可能比某些平台的产品经理见过的用户还多。
一、平台分类:从"小区八卦"到"全市浪人"
把国内本地社交平台按功能轴和密度轴切开,会得到四个典型象限(见下图)。
高密度+邻里型:比如你妈每天刷八百遍的业主微信群。去年我家楼下水管爆裂,物业电话打不通时,群里3分钟就凑出个"抢修基金众筹小队"。但这种生态也容易变异——有次我只是问哪里能修微波炉,就被热心阿姨们安利了四款相亲APP。
低密度+兴趣型:代表是小红书"附近"页。理论上能找到同城插画师,实际上我刷到的前三条分别是:"闵行区TOP10网红brunch"(配图明显盗自ins)、某微商的三无面膜广告,以及一条2019年的社区停水通知。怎么说呢...它的LBS技术可能还停留在拨号上网时代。
最反常识的是老年用户主导的平台。有次我在某老年大学APP约书法课,意外发现线下活动成行率超高。后来才明白,人家首页直接挂着组织者手机号——这种"原始"操作反而解决了社交产品最大的痛点:信任。
二、约球赛VS看展览:三个平台的魔幻现实主义
懂球帝本地版块
作为二十年阿森纳球迷,我在这里成功组过7次线下观赛。但上个月想约人踢球时,发现它的"附近球友"推荐逻辑堪称玄学:明明设置了5公里范围,却总给我推浦东的球局(我在徐汇)。直到有次和产品经理喝酒才知道,他们接的居然是行政区划API...
大众点评同城活动
去年想找小众展览时,在这里发现了"静安寺地下室黑胶唱片展"。但当你真正想发起活动就会发现问题——它的报名系统像被施了遗忘咒。我组织的读书会显示7人报名,活动当天却连只野猫都没出现。后来发现平台根本不发送提醒通知,全指望用户自己记着。
业主微信群
这个生态的荒谬程度值得单独出书。有次我试探性发了条"求推荐装修队",立刻被拉进三个群:装修避坑群、建材团购群,以及"XX小区反装修噪音维权群"。最魔幻的是,三个月后我在维权群里找到的工长,现在成了群里最受欢迎的"官方认证供应商"。
三、那些平台不会告诉你的潜规则
同城=同价
某知名平台(对,就是logo长得像番茄那个)的"附近动态",前10条里有6条是付费商家。更绝的是,这些内容伪装得极其自然——我曾刷到过一条"深夜食堂推荐",点开发现是30公里外新开的莆田系医院食堂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