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的相亲式交友局,又让我想连夜逃离地球。那个穿深蓝色西装的男人,在五分钟内问完了我的学历、年薪和房产情况后,突然掏出手机说:"加个微信?我扫你。"桌对面穿JK裙的姑娘翻了个白眼,而我盯着他西装袖口没剪的线头,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假装接电话逃单。
这已经是我今年参加的第七次同城社交活动。从豆瓣同城到Meetup,从密室逃脱到手工烘焙,我和无数人交换过"改天约饭"的客套话,但最后能约出来第二次的,大概比北京不堵车的概率还低。最惨的一次是组织户外徒步,出发时12个人,下山时只剩我和一个坚持要给我安利比特币的大哥——他甚至在回程的公交车上打开了K线图。
你们有没有发现,现代人的社交就像在玩真人版《集合啦!动物森友会》?每个人都举着笑脸表情包,背地里却在疯狂计算"社交能耗"。我见过带着职业假笑参加读书会的投行精英,也遇过全程缩在角落刷手机的社恐青年。有次组织桌游局,穿格子衬衫的程序员反复调整麦克风音量,结果整晚只说了一句"过"。活动结束后他在群里发了200元红包,配文是"抱歉我太菜了"。
三年前我还是个在陌生人面前手抖的社恐。第一次当活动组织者时,提前半小时到咖啡馆反复排练开场白,结果说出来的却是:"呃...大家要不下个探探?"全场死寂的三十秒里,我盯着咖啡杯上的拉花,感觉那坨歪歪扭扭的心形就是在嘲讽我。转折点发生在某个下雨的周末,原本20人报名的观影会只来了4个。我们挤在私人影院的小沙发里,因为投影仪故障被迫聊了三个小时。那个坚持带自制饼干来的姑娘,现在是我最好的酒搭子。
后来我学会了些反常识的技巧。比如永远别在活动开头让自我介绍,那场面堪比毕业论文答辩。有次我直接给每人发了张空白地图:"标出你最近拉过屎的三个地方"——别笑,那天我们聊到凌晨两点,穿洛丽塔的妹子说她家猫最爱在宜家样板间猫砂盆里方便,全场笑到打鸣。还有个玄学发现:能自然地说出"我去趟厕所"的人,往往最后能成为朋友。那种憋到脸通红也不敢离席的,基本下次就见不到了。
说几条血泪换来的建议吧:
把"加微信"当成饭后甜点,别当主菜。我有套"三件小事"理论:先聊完最近看的烂剧、吐槽过的老板、最爱点的外卖,再考虑要不要放进通讯录。上周遇到个姑娘,我们因为都讨厌《信条》的配乐聊high了,现在每周互相分享奇葩观影体验。
当"工具人"比当"完人"可爱。认识个总带桌游说明书的老哥,有次他边研究规则边嘟囔"这比Tinder匹配难多了",反而成了最受欢迎的角色。现在他开了家剧本杀店,常客全是当年笑他桌游菜的人。
警惕"社交集邮癖"。有段时间我沉迷参加各种活动,像超市试吃一样浅尝辄止地交友,直到有次在三个不同场合遇见同个人,我们都假装不认识——太典了,当代都市版《向左走向右走》。
最痛的领悟是:同城交友的核心根本不是认识更多人,而是学会及时止损。我至今记得那个总在活动后单独约姑娘"谈项目"的PUA学员,有次他在狼人杀局上被首刀后,居然真的掏出本《吸引力法则》开始朗读。现在看到类似苗头,我会直接说"去洗手间"——只不过再也没回来。
最近我开始在活动介绍里加条新规则:允许提前离场,但必须大声说"我要走了"。出乎意料的是,坦白反而让留下的人聊得更尽兴。上个月有哥们真的跳起来喊"受不了啦我要回去撸猫",结果全场跟着他打车去吸猫,在宠物店玩到凌晨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