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附近视频交友

线上交友活动

点击下载
上周我又被相亲对象放鸽子了,但周三的剧本杀局却认识了现在的创业搭档。这事儿挺魔幻的,对吧?说实话,我早该认清现实——比起正儿八经的相亲,可能还是本地活动交友app更适合我这种又宅又渴望社交的都市残废。 记得第一次用这类app是在某个加班到凌晨两点的晚上。当时手指一滑,首页弹出来个“深夜失眠者线上茶话会”,结果进去发现全是吐槽老板的。嗯…怎么说呢,比心理咨询便宜多了。后来胆子大了,开始尝试线下活动。有次参加烘焙课,教程写着“零基础友好”,到场发现组员全是来相亲的。我捏着烤焦的曲奇,听隔壁姑娘滔滔不绝讲她家三套房的时候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“社交诈骗”。 不过话说回来,这类app真香的时候也是真香。去年参加的徒步小队,现在还有七八个人每个月约饭。最绝的是有次密室逃脱局,匹配到个穿恐龙睡衣来赴约的程序员,后来发现他是我现在项目的技术顾问。你可能不信,但这类随机性恰恰是传统社交圈给不了的。 关于匹配效率,我得吐槽两句。某款主打“兴趣社交”的app总给我推钓鱼活动,尽管个人资料里明明白白写着“怕水”。算法大概觉得都市青年都需要陶冶情操?但话说回来,有次被硬塞了个油画体验课,意外发现自己画抽象派还挺有天赋。所以我的建议是:别太依赖算法,手动筛选活动时多看看往期照片和真实评价。要是活动详情页全是网图配鸡汤文案,快跑。 安全建议这块必须严肃。有回参加所谓“高端酒会”,到场发现是保险推销现场。我现在学乖了——先查主办方资质,再搜场地实景,最后一定选能随时退款的付费活动。免费的最贵,这话在社交领域同样适用。另外第一次见面建议选咖啡馆,别学我那个直接约家里做火锅的冤种同事,后来他洗了三天沙发套。 说到活动质量,其实挺看运气。读书会可能变成凡尔赛大赛,也可能遇到真知灼见;羽毛球局或许菜鸡互啄,但万一捡到个专业教练呢?我的经验是:别指望一次回本,把期待值调整成“认识一两个有趣的人就算赢”。有次在观影会碰到个疯狂剧透的大哥,气得我当场和他辩论三小时电影美学,结果现在成了互相安利冷门片的挚友。

线上交友活动

现代人社交真的变了很多。以前靠同事同学亲戚三件套,现在打开手机就能和陌生人约爬山。效率是高了,但有时候我在想,这种快餐式社交到底好不好?上周看到读书会认识的小姑娘发了条动态:“和app认识的朋友们过完了第三个生日”,底下整齐的点赞队列里,有骑行认识的摄影师、脱口秀开放麦捡来的编剧,还有我这种在手工课上帮她抢救过陶罐的手残党。你看,数字时代的烟火气,不也挺暖的?

线上交友活动

说到底,这类app只是工具,能不能交到朋友,还得看你愿不愿意推开咖啡厅的门。对了,如果看到个在角落紧张到搓手的家伙,不妨主动递杯咖啡——说不定是下一个放你鸽子的相亲对象,也可能是未来陪你创业的搭档呢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
wuchang
wuchang
这个人很神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