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上周又被拉进一个“优质本地交友群”,结果点开满屏早安鸡汤+拼多多砍刀链接,气得我当场表演一个闭群退赛。这已经是我今年踩雷的第7个群了——别问为啥记得这么清楚,被微商刷屏的记忆就像前任的生日,想忘都难。
说实话,我找本地群就图两件事:能线下撸串的真实人类,以及不用假装喜欢《甄嬛传》的社交自由。什么“扩大人脉”“提升认知”都是虚的,你会在烧烤摊跟人聊这些?但现实是,90%的群都像超市促销传单,看着热闹,实际全是广告。最离谱的一次,我加了个“高端职场精英群”,结果发现群主是卖保险的,副群主是他小号。
先说说哪些群要绕道走(血泪经验打包价免费送):
群名带“免费”“福利”“人脉”的,基本等于“快来给我割韭菜”;
200人的群190个头像是西装职业照的——别点开,是微商宇宙;
群公告写着“严禁闲聊”的…拜托这是交友群不是自习室啊!

有次我手滑加了个养生群,三天后被推销了价值998的磁疗内裤,现在想起来脚底板还发麻。

平台选择玄学指南(个人偏见版):
微信适合临时约饭但容易变死群,像速冻饺子得趁热吃;QQ群反而有些宝藏老年组(别笑!上次发现个摄影群全是退休大爷,教我用胶片机比B站教程还细);豆瓣小组活人多但容易歪楼,昨天看“北京爬山组”讨论到第58楼突然开始吵豆汁该不该申遗…
关键词技巧属于玄学范畴。搜“上海骑行”出来的全是广告,换成“浦西夜骑认路”瞬间真实度+50%。有个邪门规律:群名带emoji的通常更活跃,但如果超过三个emoji(尤其夹着💎✨这种),大概率是杀猪盘。别问我怎么知道的。
人性化验证三件套:
潜伏三天,看有没有人发“约了明天火锅差1人”这种人话;
点开群相册,如果全是网图配励志文案,快跑;
故意发条带小错误的信息(比如“周三活动是几点来着?”),真活人群会有人纠正,死群只有机器人回复“亲可以看看群公告哦~”
去年在烘焙群认识现在闺蜜的故事能吹一辈子。当时群里讨论奶油打发,我吐槽自己做的蛋糕像地震现场,她秒回“拿筷子插着转圈就行,别信教程的玄学”。后来发现住得就隔两条街,现在每周雷打不动咖啡局——所以说有效社交根本不是认识多少人,而是能随时喊出来救急的关系。有次我家水管爆了,她在群里嚎一嗓子,十分钟后带着扳手来砸门(对,真是砸的,钥匙忘带了)。
当然也有翻车时刻。曾经迷信“付费群更优质”,交了199进某读书会,结果发现所谓共读就是群主每天扔一章PDF,配文“今天大家读了吗?”两个月后群主改行卖莆田鞋,把我最后一丝对知识的敬畏也带走了。
最近发现个邪门规律:那些嚷嚷“严格审核”的群往往最水,反而公告写着“爱退退,不惯着”的群常有惊喜。可能因为真实人类都没空装逼?

最后说句可能被骂的实话:与其加十个群当围观群众,不如在一个群当话痨。我现在的撸串搭子就是靠每天在群里发“有人想吃望京小腰吗”刷存在感刷来的——当然,前提是这腰子群没被微商占领。(如果已经被占…要不试试自己建群?反正最差也就是变成下一个卖保险的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