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附近视频交友

《社恐人士的社交自救指南:从健身房尬聊到超市搭讪》

点击下载
上周三晚上11点,我第8次点开那个200人的线下读书会报名链接,手指在“确认支付”按钮上方悬停了三分钟——最后还是关掉了页面。我妈总说我像“社交界的盲盒”,表面看着挺正常,打开全是纠结型人格。(后来发现,这种活动80%的人都在玩手机,根本没人读书) 1. 那些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的失败现场 第一次尝试在健身房搭讪,我特意选了那个总在练臀的姑娘,在她组间休息时憋出一句:“你…你这个动作练哪里的?”(其实我连臀大肌和腘绳肌都分不清)她礼貌解答后,我竟然接了一句“哦哦我从来不练下肢”。空气瞬间凝固,真的,就这么简单。 线上交友更灾难。有次匹配到一个喜欢露营的男生,我硬是把《荒野求生》里看来的台词全用上了,结果人家问“你常去哪露营”,我只能老实承认“其实我只在小区草坪野餐过”。对话终止于他发来的那个笑哭表情。 2. 反常识社交地图 别信那些“去兴趣班认识人”的建议——我花3000块报的烘焙课,最后只记住了老师说的“黄油要室温软化”,因为所有人都在专心称面粉。后来发现,超市冷冻区才是宝藏地段:

《社恐人士的社交自救指南:从健身房尬聊到超市搭讪》

拿最后一包虾饺时和隔壁大妈相视一笑 在冰淇淋柜前吐槽“为什么开心果味永远缺货” (关键技巧)问“这个好吃吗”比“多少钱”更容易开启对话 本来故事到这里该结束了,可是人生嘛...上个月我在便利店真的用这招认识了现在的饭搭子。当时她正纠结买哪种饭团,我脱口而出“金枪鱼的美乃滋太多会腻”——虽然这么说可能不太对,但有时候冒犯感反而让人放松。 3. 那个让我想连夜搬离地球的夜晚 新同事们的周五聚餐,我强行加入后,在大家聊公司八卦时突然插话:“其实我觉得职场沟通学里有种非暴力沟通方式...”整张桌子安静得能听见隔壁桌的吸管声。后来才懂,有些圈子不是靠努力就能挤进去的,就像硬要给拿铁加香菜。 4. 没人明说的潜规则手册 第二次见面带包跳跳糖,比带昂贵伴手礼更有记忆点(试过,对方当场拆开分着吃掉了) 说“我顺路”比“我特意来”压力小十倍 对方撸袖子看表时,就该主动结束对话了 有天看见两个老太太在公园长椅上分橘子皮泡茶,突然觉得交友本质不过是“我有多的,你要不要”。现在我还是会把天聊死,但至少学会在尴尬时给自己买杯奶茶——顺便问问店员:“今天哪种糖浆卖得最好啊?” (最后暴露缺点:至今分不清同事说的“下次一起吃饭”是客套还是真约。所以我的策略是...永远带着能分享的零食。)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
wuchang
wuchang
这个人很神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