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社交软件避坑指南:一个普通用户的真实血泪史
上周六早上醒来,我盯着天花板突然想打羽毛球——结果翻遍微信通讯录,发现能约的朋友不是加班就是带娃。这种时候你就会明白,为什么同城社交软件会火起来。但说实话,用过的12款软件里,起码8款让我想摔手机。今天就跟你们唠唠那些“表面光鲜”背后的真实体验。
我的筛选标准:宁可错过,不要被骚扰
经历过某软件连续匹配到3个卖茶叶的“美女”后,我现在只挑有真人审核+兴趣标签的APP。另外两个底线:不能强制读取通讯录(被某软件自动给同事发邀请短信的尴尬你们懂吗),以及必须能彻底关闭位置(除非你想让全城知道你半夜两点在吃海底捞)。
实测四款软件:从惊喜到惊吓
1. 探探:颜值即正义?
使用故事:去年冬天在朝阳公园滑冰场匹配到个自称单板滑雪教练的男生,结果见面发现他连鞋带都系不利索——后来才知道他是来推销健身卡的。不过说实话,探探的快速匹配机制确实爽,左滑右滑3分钟能刷出20个匹配(虽然一半是机器人打招呼)。
隐蔽槽点:
所谓的“同城活动”点进去全是酒吧推广,人均消费500+那种
深夜活跃度谜之高,有次凌晨1点收到消息:“姐姐你睫毛好长”(我头像戴的是墨镜啊大哥!)
反常识发现:
摄影标签下藏着不少真·摄影师,去年帮我免费拍写真的小哥就是在这找的——前提是你能忍受每刷10个人就出现1个“来约拍私房照”的猥琐男。
2. 积目:文艺青年的修罗场
使用故事:上个月被首页推荐的“后摇爱好者聚会”吸引,结果到场发现15个人里12个是来猎艳的。但不得不说,它的活动质量确实吊打其他软件——我在三里屯那场脱口秀开放麦,居然偶遇了某知名综艺编剧!
隐蔽槽点:
个人简介里不带“985/海归/年入50w”会被自动降权(别问我怎么知道的)
电影版块被漫威DC党霸占,想找文艺片同好得像考古一样往下翻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