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在剧本杀店目睹一场社交车祸后,我悟了》
上周六的剧本杀店,我亲眼见证了一场史诗级撩妹翻车。那哥们儿硬是用“本格推理逻辑”分析女生微信头像,最后得出“你童年缺爱”的结论。女生表情从迷惑到震惊再到憋笑,全程只用了3分钟。你们懂的,就是那种脚趾抠出三室一厅的尴尬,连DM都假装整理线索卡躲到墙角。
后来我想明白了,同城交友最魔幻的地方在于:你以为在玩真人版《心动信号》,其实参演的是《社会实验观察日记》。
1. 当读书会变成人类观察样本库
去年参加某小众读书会,组织者信誓旦旦说“只谈文学不谈感情”。结果分享《百年孤独》时,穿亚麻衬衫的男生突然对着穿白裙的姑娘深情朗诵:“你就像雷梅黛丝,注定要带着床单升天…”全场静默三秒,不知道谁没憋住笑出了猪叫。最绝的是姑娘淡定接话:“谢谢,但我恐高。”
那次之后我养成个恶趣味——故意迟到十分钟。真的,观察一群人如何寒暄比相亲简历真实100倍。有人拼命安利自己的猫,有人把“我在陆家嘴上班”说成暗号,还有人…好吧,就是我,第三次把人家名字叫成前同事。
2. 反常识警报:太安全反而是危险
说出来可能被骂,但我越来越觉得算法匹配是个温柔陷阱。上个月某APP给我推了12个“高适配度”对象,聊到最后发现全是同样厌倦了健身打卡、喜欢小众电影的都市丽人。就像每天吃代餐奶昔,安全但寡淡到反胃。
对比之下,有次在羽毛球局误入中老年混双区,被55岁的王阿姨吊打到怀疑人生。休息时她突然问我:“小伙子,你打球这么凶,是不是工作上受气了?”后来她给我介绍了她侄女——现在成了我固定球搭子。看,偶遇才是玄学。
血泪教训是: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