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交友App的“心动”撞上现实的“肉疼”
那天下着小雨,我坐在咖啡馆最靠窗的位置——别误会,选这里不是为了情调,纯粹是为了方便看到门口进来的人,以及随时准备逃跑。她迟到了半小时,我手机电量从78%掉到43%,正当我犹豫要不要发那句“要不改天”时,玻璃门被推开,一个淋得半湿的姑娘攥着两杯热奶茶冲进来:“对不起!奶茶店排队,这杯全糖的给你赔罪!”
后来我和这位奶茶姑娘见了三次面,最终发现她已婚。你看,这就是交友App的魔幻现实主义。
算法能算准距离,算不准人心
我右滑过至少50个“热爱旅行”的人,真正走出过小区的可能不到5个。本地交友App最擅长制造一种幻觉:你们只隔了1.2公里,仿佛下一秒就能在便利店偶遇。但现实是,有人把定位调在CBD假装精英,有人用三年前的照片充当“照骗”,还有像我邻居王阿姨那样,纯粹为了“看看现在年轻人都在玩啥”——你猜怎么着?她去年匹配到了我同事。
平台机制就像个不靠谱的红娘。某次我连续三天刷到同一个戴墨镜的男士,系统提示“98%匹配度”,见面才发现他墨镜是为了遮盖重度散光,而所谓“喜欢文学”指的是转发养生公众号。后来我总结出三类用户:打卡型(每天划十分钟当任务)、佛系刷型(突然活跃又消失的幽灵用户)、认真相亲型(聊天三句必问工资和房产)。最可怕的是,这三类人经常互相匹配到对方。
从“照骗”到“见光死”的108种姿势
我闺蜜遇到过最绝的案例:对方发来的健身照腹肌能夹钢笔,见面时发现那件紧身T恤才是真正的高手——它勒出的褶皱完美复刻了腹肌轮廓。而我的黑历史是曾以咖啡馆背景判断对方经济实力,直到某位穿着人字拖的男士掏出保时捷钥匙(后来证实是租车行的)。
话说回来,提高见面成功率有些笨办法:
语音通话比文字靠谱,能过滤掉60%的机器人账号(别问我怎么知道的);
第一次见面永远选公共场所,我甚至发明了“超市约会法”——约在进口食品区,对方要是对着一盒和牛说“这够吃一周泡面了”,你懂的;
警惕完美人设,上次遇到自称“米其林厨师”的男士,结果发现他是外卖平台骑手——倒也算餐饮行业?
我为什么还没卸载这些App
承认吧,我们都在享受这种可控的冒险。上周我见到一位养蜥蜴的植物学博士,他给我讲解多肉植物时眼镜反光的样子,比所有偶像剧男主都生动。虽然第二天他发消息说“我的蜥蜴好像更喜欢独居”,但至少那天的晚霞是真的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