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2点刷到的猫耳朵教练,和我在交友软件上的其他奇幻漂流
我永远记得第一次用交友软件的那个下午。作为资深社恐,我躲在公司厕所隔间里颤巍巍右滑了三个男生——结果第一个匹配成功的头像加载出来,居然是我楼下的便利店店员。更窒息的是他秒发了一句:“买关东煮不要汤的小姐姐?”那一刻我差点把手机扔进马桶,从此明白什么叫“大数据扒光你的底裤”。
话说回来,免费聊天功能简直是当代人际关系的黑色幽默。你以为省了钱?我上周整整三天收到27条“在吗”,其中15条来自同一个自称“区块链投资人”的大哥(头像还是抱着一棵发财树)。后来才发现,免费用户根本开不了“学历筛选”,算法把匹配池变成了混沌的菜市场。最绝的是某款软件,免费消息每天限发20条,但如果你在凌晨1点后登录,系统会“好心”推送已经注销的僵尸账号——别问我怎么知道的,那些已读不回的红色感叹号至今是我的心理阴影。
对了,说到数据安全…信我,千万别随便开通讯录权限!上个月某软件突然给我推荐了前公司HR,吓得我立刻卸载,结果第二天收到她微信:“你也玩XX啊?”(后来发现是软件自动把“二度人脉”设成了默认公开)。现在我只敢用备用机注册,通讯录填阿富汗区号——这招是从某个被推荐亲妈账号的倒霉网友那儿学的。
但免费软件也有高光时刻。有款小众App的“共同兴趣问答”简直神来之笔:系统会抓取你们豆瓣书影音数据,生成类似“你们都给《奥本海默》打四星,聊聊为什么”的破冰问题。靠着这个功能,我居然组成了线下读书会——虽然最后发现组员全是冲着同一个金融男来的(呃,这是另一个故事了)。更反常识的是,周五晚上11点后的匹配成功率比周末白天高30%,据说是算法判定这时候还在刷的人“社交意愿更强烈”。有次我凌晨2点刷到个健身教练,头像戴着猫耳朵滤镜,聊了二十分钟发现是宠物医院兼职的兽医,现在成了我家猫的固定医生。
必须坦白一个矛盾:我讨厌查户口式聊天,但会偷偷点开对方职业栏。有次匹配到写着“自由创作者”的男生,结果Ins一翻是某知名大厂设计师…后来发现这观点不太对,其实很多人只是懒得更新资料。说到资料,千万别信那些光鲜的“年薪50w+”标签——某次约会发现对方所谓“创业”是在小区门口摆煎饼摊(没有看不起煎饼摊的意思,但他照片里明明穿着西装站在陆家嘴!)。
现在我的原则是:可以免费聊天,但超过十句就约视频验证。别心疼那点会员费,去年我用收费软件三个月见的真人,比免费软件两年都多。算法这东西很现实,你账户里躺着年费会员,它推给你的头像清晰度都能高两档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