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附近视频交友

上周五下班后,我对着三个同城活动的邀请链接发呆——一个号称“精英桌游局”,一个写着“文艺青年读书会”,还有个神秘兮兮的“高端品酒沙龙”。最后我选了最便宜的桌游局,结果到场发现所谓“精英”是五个穿格子衬衫的程序员,全程讨论代码。嗯,这很“精英”。

点击下载
说实话,同城聚会这东西就像开盲盒。你永远不知道拆出来的是隐藏款挚友,还是拼多多九块九包邮的尴尬。我参加过最成功的一次是烘焙活动,六个人挤在小厨房里手忙脚乱做曲奇,有个姑娘把盐当糖倒进去,我们硬着头皮吃完还拍了“犯罪现场”合照。现在她是我婚礼的伴娘。 但更多时候是这样的:上周那个读书会,组织者把地点定在网红咖啡馆,人均低消80。到场发现所谓“讨论《百年孤独》”就是轮流念豆瓣短评,中间穿插着“你们年薪多少”的灵魂拷问。后来想想,我居然为这种局洗了头喷了香水,蠢透了。

上周五下班后,我对着三个同城活动的邀请链接发呆——一个号称“精英桌游局”,一个写着“文艺青年读书会”,还有个神秘兮兮的“高端品酒沙龙”。最后我选了最便宜的桌游局,结果到场发现所谓“精英”是五个穿格子衬衫的程序员,全程讨论代码。嗯,这很“精英”。

说到平台选择,差别就像菜市场和精品店——某泛社交APP像凌晨三点的批发市场,消息提示音能把你手机震到没电;而小众兴趣类APP像老板脾气古怪的手作店,可能淘到宝,也可能推门发现全是代购广告。我可能有点偏见,但那些标题带着“脱单”“速配”字样的,点进去十有八九是相亲简历大合集。

上周五下班后,我对着三个同城活动的邀请链接发呆——一个号称“精英桌游局”,一个写着“文艺青年读书会”,还有个神秘兮兮的“高端品酒沙龙”。最后我选了最便宜的桌游局,结果到场发现所谓“精英”是五个穿格子衬衫的程序员,全程讨论代码。嗯,这很“精英”。

有个反常识现象:人数越多的活动越难交朋友。五十人的轰趴听着热闹,最后你只会记住厕所排队有多久。反倒是六人以下的兴趣小组,比如我参加过的手工皮具课,因为要互相帮忙缝线,三小时下来连对方家里猫叫什么都知道。 安全问题是真头疼。有次遇到个活动,组织者非要加微信发定位,点开朋友圈全是微商广告。说到这个,想起有次朋友被追问住哪个小区,她随口说“住故宫”,对方居然接“那我下次去午门找你”…嗯,你懂的。现在我都用旅行青蛙当头像,职业栏写“银河系和平使者”。 筛选活动要看细节。如果描述里全是“邂逅”“缘分”这种虚词,快跑!靠谱的活动会写清楚“具体做哪些手工”“讨论哪本书第几章”。还有个隐藏技巧:看组织者历史评价里有没有重复参加的人——就像淘宝店的老客回购率。 最魔幻的是某些“高端社交”,本质就是人均多付50块场地费。花300块喝劣质红酒,听自称“投资人”的大哥吹牛,不如去便利店买关东煮。不过小众兴趣确实容易交到朋友…虽然上次动漫主题聚会,一半人是卖原味袜子的广告号。 现在我的策略是:先参加两次低成本活动(比如公园飞盘局),确认组织者不是骗子再解锁付费副本。线下见面永远选商场咖啡馆,接到“来我家开派对”的邀请?建议回复“我妈说不可以”。 PS:如果你在XX市,这周末有个靠谱的咖啡品鉴会,组织者是我见过唯一会把咖啡豆产地气候图打印出来的人…私信我发你链接。对了,你最难忘的同城聚会是什么?该不会也是那个盐味曲奇惨案吧?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
wuchang
wuchang
这个人很神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