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在菜市场被称作"那个北方来的姑娘"时,我正捏着颗沾满泥土的土豆发呆。摊主阿婆的塑料拖鞋底粘着片菜叶,说这话时她左手还在剥毛豆,青绿色的豆粒噼里啪啦砸在搪瓷盆里,像在给我的籍贯打节拍。
一、"本地人"的冻梨与"当地人"的冰箱
我花了三年才分清这两个概念。本地人是巷口那家永远不换菜单的面馆——招牌云吞面里必须浮着两片黄韭菜,老板娘说这是她太奶奶留下的规矩。当地人呢?是隔壁新搬来的湖南夫妇,上个月给云吞面加了辣酱,居然让老板娘默许了这种"改良"。
口音是最顽固的界碑。有次我故意用刚学的粤语点奶茶,柜台后的姑娘突然切换成普通话:"要少冰对吧?你们北方人都怕凉。"她指甲上还沾着闪粉,这句体贴的判定却让我捏皱了吸管包装纸。后来发现,本地人之间吵架用方言像唱戏,转头对外地人说的每句普通话,都像在无形中贴标签。
二、冬至那碗穿越的汤圆
去年冬至,楼下陈姨端来汤圆时特意强调:"按本地做法,猪油芝麻馅的。"咬开才发现是超市速冻款,塑料托盘的压痕都还在。她孙女偷偷告诉我,老辈人早懒得自己磨馅了,"但跟外来户总得说点传统"。这让我想起老家过年——母亲坚持手工包饺子,却往馅料里挤美乃滋,美其名曰"中西合璧"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