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上周三凌晨失眠,手贱点开某知名交友软件,刷到一张熟悉的脸——公司楼下早餐店老板。头像还是他和老婆的婚纱照,简介写着“离异,寻找灵魂伴侣”。吓得我差点把手机扔进泡面碗里。呵,算法。
这破事之后,我决定好好掰扯掰扯这些本地交友软件的妖魔鬼怪。毕竟三年踩雷经验,够写半本《当代都市交友避坑指南》了。
同城匹配?有的软件连地铁站都分不清

去年冬天在中山路那家火锅店等网友,对方发消息说“到1号出口了”,我站在寒风里等了半小时。后来才发现,这破软件的定位把相隔两公里的地铁站标成了同一个点。至于另一款叫“Near”的软件?上个月约咖啡局,它居然按直线距离三公里内匹配,完全无视中间隔着条江——游过去约会吗?

后来换了个小众软件,匹配逻辑精确到地铁站半径500米。第一次用就约到住同小区的吉他老师,现在每周三在楼下便利店蹭他的即兴演奏。吃一堑长一智后才发现,有些软件的同城功能就是个摆设。
方言识别和韭菜盒子偏好,才是本地化灵魂
真正让我惊掉下巴的是“本土派”这个软件。上个月收到条语音消息,点开是句地道的本地方言:“夜到八点,阿要切杯咖啡?”(晚上八点,要不要喝杯咖啡?)后来才知道他们的方言识别系统能自动翻译,还能按“爱吃韭菜盒子”这种标签筛选。
有次匹配到个姑娘,资料里特意标注“能接受豆汁儿配焦圈”。见面时她拎着两袋老字号点心,比那些写着“喜欢旅行摄影”的实在多了。话说回来,全球通用的爱好标签哪有本地小吃来得真诚?
安全指南:派出所500米内约会保平安
朋友上个月在某软件约见网友,对方把地点定在网红咖啡馆。结果到地方发现是条黑灯瞎火的小巷子,吓得她立刻打车跑路。现在我们的黄金守则:只约派出所500米内的店,最好选民警常去的那家拉面馆。
见面前务必谷歌地图街景扫一眼,别问我怎么知道的!去年在建设路那家书店约人,到现场才发现是个连招牌都没有的集装箱改造屋。呃,我可能有点偏见,但某些软件的“文艺地标推荐”根本是犯罪地图吧?
最鸡肋功能:灵魂测试约等于星座占卜
差点忘了吐槽那个“深度灵魂匹配”功能。花二十分钟做完一百道题,结果推荐给我的“100%契合对象”是个连香菜都不吃的家伙——这对火锅爱好者简直是原则问题!后来发现题库就是把星座问答换了个皮,连“下雨天喜欢做什么”这种题都能重复出现三次。
记不清是周二还是周三了,反正那天下雨,我边淋雨边删了这破软件。不过说来讽刺,唯一一次靠谱匹配还真靠算法救命:有次深夜收到定位突然从咖啡馆跳到酒店的消息,系统自动弹出了“异常地点变更警告”。
扯远了。如果你和我一样住朝阳区,周末直接去798的线下交友角可能更高效。上周在那儿遇到个姑娘,开口就问:“你也受不了软件上那些装模作样的徒步爱好者吧?”
现在?我和早餐店老板达成了默契——他假装没看见我每天带着不同姑娘买豆浆,我假装不知道他婚纱照是P的。都市交友嘛,有时候真实得让人害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