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晚上9点半,我蹲在全家便利店门口,和那个号称"匹配度90%"的女生面面相觑。她真人比照片矮了至少15公分,而我大概也没达到她期待的"热爱运动的阳光型男"标准。我们各自捧着关东煮,像两个被算法戏弄的傻瓜。
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三次通过本地社交app翻车了。说实话,我现在右滑时的心理活动,跟菜市场挑西红柿差不多——表面光鲜就行,谁还管内在啊。但话说回来,这些标榜"发现附近有趣灵魂"的app,到底把我们的社交变成了什么?
记得最早用这类软件时,我还真被某个设计打动过。某款app要求用户上传"正在做的事"而非自拍作为主页,我刷到过有人在深夜急诊室拍输液瓶,配文"求聊天转移注意力"。这种真实的脆弱感,比一百张精修照片都更能引发共鸣。可惜三个月后再打开,首页全是网红探店和健身打卡,活像另一个朋友圈。
现在的匹配机制简直是把人当零件。上周我无聊做了个实验,把资料里的"喜欢村上春树"改成"喜欢看修仙小说",推荐列表立刻焕然一新。算法似乎认定文艺青年和爽文读者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结界,但现实中我书架上明明两样都有。这种粗暴的标签化,让社交变得像在自动售货机买饮料——按键之前就知道会掉出什么。
<< 上一篇
下一篇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