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“在上海假装社牛,在成都被迫营业:一个社交难民的血泪搬家史”
你猜怎么着?上周我在小区门口用新学的本地话对快递小哥说“辛苦哈”,他盯着我看了三秒:“您嗓子发炎了?”——好的,这就是我花198块买的方言速成课效果。
刚搬到这座城市时,我自信得像个刚充值的社交VIP。毕竟咱可是在上海静安寺咖啡馆搭讪过法国画家,在成都人民公园茶馆蹭过退休大爷麻将局的人。但很快发现,这里的社交密码像是被加密过三次。记得第一次参加社区瑜伽课,我热情洋溢地夸隔壁姑娘的瑜伽裤颜色好看,她警惕的眼神让我立刻举手发誓:“真的不是卖保险的!”(这事有前科,去年在深圳真被当过分期付款推销员…)
关于地域社交时差这件事
在上海,你可以在买咖啡的三十秒里完成从“拼桌吗”到“加微信”的全流程——前提是别耽误对方回工作消息。但在成都,要是没在茶馆嗑完半斤瓜子就急着约下次,嬢嬢会觉得你不够“巴适”。而现在的城市嘛…呃其实我也不确定,可能介于查户口和佛系之间?

更绝的是上周市集经历。我盯准一个做桂花酱的大姐,从“这瓶子真别致”聊到“您指甲油颜色衬手白”,眼看要成功打入本地美食群,结果她突然问:“你们外地人是不是都爱这么套近乎?”(救命,当时我尬到用脚抠出三室一厅,还是精装修的。)
那些教科书不会教的破冰车祸现场
健身房的拳击课本来是个好选择,直到我穿着荧光绿运动裤出现——后来才知道这片区健身老炮只穿黑白灰。还有次在社区读书会,我特意带了本《本地民俗史》当道具,结果被当成来踢馆的文化局干部…
转折出现在菜市场。别问我为什么,可能南方人会打我但——真诚永远是必杀技。连续两周固定去同一个豆腐摊,从“多给点葱”发展到“阿姨我帮您收二维码牌”,有天突然被塞了张手写纸条:“我女儿开的咖啡馆招兼职,看你挺闲。”
关于“刻意”和“缘分”的量子纠缠
有本书说“每周参加三次社交活动就能拓展人脉”,试过后才发现,这算法没考虑人类的精神能耗。现在我的策略是:在便利店买烟时多等三十秒,在早餐摊错拿别人豆浆时大笑认错——对了,那个总穿蓝围裙的豆浆摊主,上周居然给我塞了自家腌的萝卜干。
突然想说个题外话。昨天看到地铁口卖栀子花的老太太,她别花的动作让我想起外婆。老人家总说,以前村里来外人,就看谁家狗先不叫。现在城市里的“狗”,大概是快递柜和智能门锁吧?
所以你说,到底要不要主动加菜场阿姨微信?我上次这么干的结果是…现在每天收到她转发的《中老年养生指南》,但冬至那天桌上多了碗她送的酒酿圆子。
(PS:如果在这座城市遇见个把“李姐”叫成“王姐”的傻子,麻烦假装没看见——除非你愿意当我伴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