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附近视频交友

刚搬到成都那会儿,我站在春熙路的天桥上盯着人群发呆——当发现连路边嬢嬢的"摆龙门阵"都听不懂时,终于意识到:是时候祭出交友软件了。作为一个辗转五个城市的老油条,我手机里常年躺着十几个社交APP,但这次搬家让我发现,不同城市对软件的适配度简直像鸳鸯锅,清汤红油各占半边。

点击下载
先说探探,这玩意儿在北上广已经被我归为"地铁消消乐",但在成都居然焕发第二春。左滑率最高的不是想象中的潮人,而是穿汉服玩剑三的软萌妹和自称"说唱诗人"的熊猫饲养员(后来发现他真养熊猫!)。不过匹配后的沉默率高达70%,有次和匹配对象在人民公园喝茶,对方全程用四川话和采耳师傅唠嗑,我在旁边像个语音识别失败的Siri。个人觉得它的地域算法有种魔幻现实主义——上周给我推了个住都江堰的"青城山在逃道士"。 转战小众的"会玩"倒是惊喜,虽然界面设计像十年前的QQ空间,但"线下组局"功能直击痛点。通过它参加过凌晨两点的狼人杀局(玩家含三位火锅店老板)、玉林路小酒馆拼桌(成功混进本地乐队粉丝群),甚至被拉进个"成都夜跑捡屎官"的奇葩社群(字面意思,真的在讨论怎么边跑步边捡狗屎)。这里要吹爆它的"活动半径"设置,调到3公里内能刷出好多社区麻将局,对社恐友好度MAX——毕竟打麻将不用一直聊天,胡了就完事儿。

刚搬到成都那会儿,我站在春熙路的天桥上盯着人群发呆——当发现连路边嬢嬢的

至于某款名字很文艺的"树洞"APP...嗯...食之无味弃之可惜。在深圳用它匹配过十几个金融精英,在成都刷到的全是"忧郁文青"。有次约了自称"后现代诗人"的哥们喝咖啡,他掏出本自印诗集说要给我读"用甲骨文写的量子纠缠",吓得我假装接到宠物医院电话说猫抑郁了要赶紧回家。后来发现这软件在二线城市基本是大型文艺汇演现场,正经找朋友的慎入。

刚搬到成都那会儿,我站在春熙路的天桥上盯着人群发呆——当发现连路边嬢嬢的

说到踩雷,不得不提某国际大厂出的"高端社交"软件。在陆家嘴能刷到投行MD,到了高新区全变成微商和雅思培训顾问。最绝的是有次匹配到个自称"区块链艺术家"的,见面才发现是卖茶叶的,还试图用SWOT分析法说服我加盟。现在看到个人简介里带"财富自由""认知升级"的,我的手比地铁急刹时的拉环还抖。 关于破冰技巧,血泪教训是:千万别用"你也喜欢旅行吗"当开场白(成都99%的人会回"只喜欢去三亚")。实测有效的套路包括:"建设路那家火锅到底要排多久?"(立即引发本地人好胜心)、"推荐个能带狗去的茶馆呗"(养宠人士秒变话痨)。有次在软件上直接发"求组队去青龙湖喂天鹅",两小时就凑齐五个人,其中三个后来成了固定饭搭子。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,上周用会玩约羽毛球局,到场发现对手是前公司HR...现在每次杀球都带着被裁员的怨念。虽然上文吐槽得狠,但必须承认,作为颜狗我至今无法抗拒探探上穿JK制服玩滑板的女生——尽管10个里有8个最后发现是剧本杀店员在拓客。 最后说个反常识的发现:在成都最有效的"交友软件"其实是大众点评。通过写甜品店测评认识了个开烘焙工作室的妹子,因为给某家蹄花店打差评被老板追着辩论反而成了朋友。所以啊,与其纠结哪个APP好用,不如直接在喜欢的店门口蹲着——当然,别像我上次那样蹲错成倒闭的奶茶店,被路过阿姨当成要债的。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
wuchang
wuchang
这个人很神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