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清理微信列表时,我突然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——那些通过同城群、活动二维码加来的“好友”,90%早已沦为朋友圈的僵尸号。翻到最底下,还有个备注写着“金融精英张总”,点开聊天记录,上次对话停留在三年前他问我“要不要了解一下理财产品”。
一、那些年,我加过的“优质群”
记得第一次扫同城“优质单身群”二维码时,我甚至特意换了件新衬衫当头像。结果进群五分钟就破防了——群公告写着“每晚8点红包接龙”,往上翻全是“拼多多砍一刀”和健身房广告。最绝的是群主,顶着“高端人脉对接”的昵称,每天准时在凌晨三点发土味情话。
后来我学乖了,开始专盯小众渠道。比如给微信运动排行榜前几名点赞(别笑,真有人会回赞并开启话题),或者在同城公众号留言区逮活人。有次看到有人吐槽我家附近那家永远排队的网红火锅,我在评论区回了句“老板的假笑比锅底还辣”,当天就收到了三条好友申请——这种基于共同记忆的连接,比扫一百个二维码都实在。
二、朋友圈三天可见?先别急着划走
我有个挺龟毛的筛选标准:遇到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,一定会多问一句“为什么”。倒不是窥私癖,而是发现这类人往往分两种极端——要么是社恐星人(这类通常聊开了特别真诚),要么是职业养鱼选手(你懂的)。
去年在读书会认识个姑娘,朋友圈就一条灰线。见面时我半开玩笑问起,她掏出手机给我看相册里两千多张烘焙照片:“发朋友圈总觉得像交作业。”现在我们成了固定饭搭子,上周她还借我五千块应急。对了,说到借钱...
三、那个用虚假定位的“骑行爱好者”
有阵子我沉迷骑行,在同城群加了位“资深骑友”。看他朋友圈全是山地车打卡照,定位都在郊外网红路线。直到约线下那天,他发来个偏远定位说“车坏了求接”,我导航时突然发现:这地方根本不通自行车道!后来搜到同城论坛有人曝光,专业骗子用虚假定位软件钓人。
现在约人见面,我必做三件事:
翻半年以上朋友圈(突然开始晒豪车的要警惕)
开位置共享看移动轨迹(真骑友的路线会有停顿点)
第一次约在派出所200米范围内(别笑,真有朋友靠这招吓退过传销)
四、从“约饭好友”到能借钱的交情
《社会性动物》里提过个观点,人对关系的判断往往取决于“共同脆弱时刻”。我深有体会——能一起吐槽前任的饭友很多,但见过你急性肠胃炎冲进医院还陪着挂水的,大概率能处成真朋友。
有个玄学技巧:观察对方对待服务人员的态度。有次和群友吃火锅,她对服务员说“小妹”时那个上扬的语调,让我瞬间想起爱PUA下属的前领导。后来果然听说她借了群里好几个人钱没还...
文章底部单独广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