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交友:开盲盒的社交时代
上周参加了一场“读书交友会”,组织者信誓旦旦地说“绝对不尬聊”,结果到场后,一半人在低头刷手机,另一半人用“你是做什么工作的?”开启无限循环。我坐在角落,盯着手里的《百年孤独》,突然觉得书名格外应景——孤独是真的,百年不至于,但这场社交实验的荒诞感倒是百年一遇。
1. 同城交友:从“搭子”到“算法配对”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“找个饭搭子”“电影搭子”成了社交刚需。某社交平台2023年的报告显示,“搭子”类帖子的浏览量同比涨了300%,年轻人甚至细分出了“咖啡搭子”“遛狗搭子”“健身房镜子前拍照搭子”。这种精准到变态的需求,本质上是一种“社交降本增效”——我们懒得经营复杂关系,只想按需分配陪伴。
我也试过。去年冬天,我在一个同城App上约了个“火锅搭子”,对方主页写着“社恐但能吃”。见面后,我们确实默契地埋头涮肉,唯一的交流是“毛肚好了吗”和“再加份鸭血”。吃完AA结账,互相点头说“下次再约”,然后默契地再也没联系。这种交友像便利店关东煮——热乎,但没营养。
2. 当交友变成“社交快消品”
<< 上一篇
下一篇 >>